第九第十分钟

再过两分钟,你就知道我们到底想说什么了,务请耐心看完。

我们来看看荆轲写的《易水歌》: 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”。就两句,而且长短不一,从用词上说,也不是特别地匠心独运。可是,《易水歌》是无可争辩的名句!为什么呢?

这是因为,荆轲是历史上的第一刺客!为了让他的国家免遭灭亡,他带着“出不入,往不返”的必死信心,一往无前,大义凛然。当我们知道这样的背景,再去念“风萧萧”、“易水寒”时,感觉就不一样了。那种凄凉,那种悲壮,确确实实地扣动了我们的心弦。作者倾注在诗中的英雄气概,是被后来发生的事件所印证的:在秦庭,号称彪悍的秦舞阳被吓得脸无人色,而荆轲却沉着镇定,一直到图穷匕见。《易水歌》只有十五个字,但却有一大段真实的历史去给它作无言的注释,除了千古第一刺客,谁能写得出这样的句子呢?

我们前面提到的黄巢的《题菊花》也是这样,不管我们相信不相信作者真的能让菊花在春天盛开,我们知道他确实去尝试了。《题菊花》据说是黄巢四岁时的作品,抛开诗体之工整、手法之鲜明不说,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作者的愿望是真实的。虽然他最终以悲剧收场,正如《推背图》里面预言的那样“一树李花都惨淡,可怜巢覆亦成空”,但是他毕竟去做了。跟荆轲的《易水歌》一样,黄巢的《题菊花》也是有浓厚的历史衬托,让读者在吟念之先就对作者的情怀有深刻的理解。

成诗的背景太重要了,一首诗假如没有深沉的写作背景,如论它有多么华丽的辞藻,有多么工整的韵律,它顶多也只是一堆优雅的文字堆砌;一旦有了大时代的背景,诗就活了,轻者能让人欣享到文字的魅力,重者能让人思索生命的终极。诗跟其他的艺术一样,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,而最高的境界就是触动人性的思考。

以此看来,我们上面所写的风筝诗也只能算是一堆文字,连B货都算不上,只能算C货。因为它没有丰富的背景资料去衬托它要描述的事物。这首诗的背景就是作为一个例子,以阐述“平仄、文言文、好词汇”这三要素的重要性。

这里有一首成功的风筝诗:

阶下儿童仰面时

清明妆点最堪宜

游丝一断浑无力

莫向东风怨别离

这是红楼梦里贾探春写的谜语诗,谜底就是风筝。我们知道红楼梦所有的章节、文字都是围绕金陵十二钗的命运而作的。探春的宿命是远嫁他方、孤单无援,而那断线的风筝正好是她最终归宿的写照。这首诗之所以说好,就是因为它有红楼梦一整本书来为它作注释。

说到这里,我们终于说出我们早就想说的话:计算机是不可能写出好诗来的,因为它不知道使用者写诗的背景。

但是我们为什么还弄出这么一部写诗机来呢?这是因为我们认为,格律诗的前途在电脑里。

网络时代,信息爆炸,改变了人们阅读的方式。你记得你上一次读完一部大部头书是什么时候吗?可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。现代人更多的是在网上快速阅览各种文字资料,没有时间去细细品尝某一件文学作品,更遑论花时间去学习格律诗了。在文言文不再通用的情况下,格律诗的前景并不看好,现在一般的人假如他想写首诗的话,他很可能去写一首不需要知道格律、不需要懂得文言文语法的现代自由诗。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承认,格律诗正在走进历史。

电脑写诗就是让一般人能写出格律诗来。虽然,电脑不知道写诗的背景,但它可以大量快速地提供符合韵律的词句。假如在一百首电脑诗当中,有一首能大致符合用户的心境,用户就可以略作修改,得到一首不错的诗来。

希望你常来这里写诗。

脑内甜辞淡,胸中艳语稀。欲言千万意,尽靠写诗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