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第六分钟

近体诗很注重声韵。声就是平仄,韵就是押韵。

平声,多数情况下就是指拼音中的第一第二声,仄声就是第三第四声。例如“中华武汉”就分别代表着第一二三四声,所以,“中华”二字都属平声,“武汉”二字都属仄声。第三第四声的字一定是仄声,这是很简单明了的,但是第一第二声却未必都是平声,因为还存在着“入声”的问题。

入声的发音在现代的普通话当中已经不存在了,但在许多南方的方言中依然使用。所谓的入声就是不能拖长来发的音,譬如在粤语中“白”字发buk, 那个k虽然不发出来,却使它前面的bu不能拖长来发,假如硬要拖长,就不是“白”字的音,而发成“巴”字音了。因为具备了“不能拖长来发音”的特点, “白”字就是入声字。

所以,平仄的判别规则应该是这样:

如果一个字是入声字

仄声

否则的话,如果是第三第四声

仄声

否则的话

平声

对于用南方方言的发音来写诗的同学,入声是一定要考虑的;而对于用普通话的人,考不考虑入声字,就是你个人的选择了。假如你只在乎诗歌的发音口感,你大可以忽略入声,假如你希望你的诗更加“地道”,那么你也可以考虑入声。我们已经把所有的入声字都输入到计算机里面,你不用去记,你只需要点击“国语”或者“国语辨别入声”的按钮,计算机就会按照你的选择去写诗。

知道了平仄的判别规则以后,我们来看看七言绝句的平仄规定,有八款,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看其中最常用的两款:

平起平收:

平平仄仄仄平平

仄仄平平仄仄平

仄仄平平平仄仄

平平仄仄仄平平

仄起平收:

仄仄平平仄仄平

平平仄仄仄平平

平平仄仄平平仄

仄仄平平仄仄平

你不用去硬记,因为这些规则也已经输入到计算机里了,计算机不但能处理常规的情况,还能处理例外。譬如所谓的“拗救”,即某一个字出律了,坏了规矩,那需要别的字改变平仄去把它“救”回来,由于太复杂就不在这里讨论了,总之,计算机会严格按规矩来写诗的。

你不用去记诗谱,并不等于你不需要明白诗谱的一些规律,因为这些规律的背后是诗的美学。七个字当中的后三字,由于要考虑到韵脚,所以有些乱,我们就看看前四字好了。有三个规律:

(1)同一句,假如第一二字是平平,那么第三四字就是仄仄,反之亦然,这叫做“交替”。

(2)第一和第二,第三和第四句之间,平对仄,仄对平,是这种形式:

AABB

BBAA

这叫做“相对”。

(3)第二和第三句之间,平对平,仄对仄,是这种形式:

AABB

AABB

这叫做“相粘”。

总结以上三规则,就是一个“扭”字,像跳扭秧歌舞那样,扭得越多越好看,平平仄仄,这边转过来,那边转过去,念起来就起伏跌宕,抑扬顿挫,荡气回肠。

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上一讲所写的风筝诗,是仄起平收的格式:

碧落何来数彩旗    (仄仄平平仄仄平)

春风缀点倒相宜    (平平仄仄仄平平)

凭君莫使游丝断    (平平仄仄平平仄)

怕向青天诉别离    (仄仄平平仄仄平,“别”字是入声字,仄声)

有些人写诗图方便,从不讲究平仄,他们的理由是“意思出来就行了,别那么讲究”。其实,平仄是为了增加声调的美感,不要说百分百遵守,就是尊守个百分之六七十,诗的味道就不一样。在我们前面提到的写近体诗三要素当中,平仄是最容易学的,花上十来分钟搞明白了,写诗时稍微注意一下,就大不一样。忽略平仄而专注于词句,表面看来好像无所谓,其实是很吃亏的做法。

脑内甜辞淡,胸中艳语稀。欲言千万意,尽靠写诗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