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第二分钟

你在十分钟以后,就是个“湿人”了,我们知道你想成为诗人,而不是“湿人”。但是要成为诗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。成为“湿人”也不错,毕竟是迈出第一步了。作为“湿人”,总得了解些诗歌的历史起源吧?我们也不想长篇大论,十来二十句话就行。

诗歌的鼻祖是《诗经》,以四言诗为主,后来《楚辞》突破了四言诗的主流,诗歌向着字数多于四言的方向发展。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都是周朝时代的作品。

到了汉代,发展出了宫廷用的所谓“乐府诗”,五言诗开始大量涌现;到了魏晋时期,五言诗基本固定下来。但是可能是因为五言的容量还是不够,诗歌向着更多的字数发展。到了隋唐时代,七言诗成为主流,平且在声韵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,已经有人编纂韵书,而且对平仄开始讲究起来。五言诗七言诗在那个时期达到巅峰,大家都熟悉的《唐诗三百首》就是在那浩瀚的诗库中选出来的精品。

可能是因为好诗都给人写完了(我们自己的猜测,别扔砖头),于是诗人们另辟蹊径,把字数不一而又对平仄有严格规定的诗歌给出个品牌名字,如“忆秦娥”之类的,他们管那些叫“词”。词在唐代开始出现,到宋代到达顶峰。

到了元代,可能是好诗好词都给别人写完填完了(还是我们自己的猜测),流行散曲,格式与词相似,格律方面更严,字数方面更松,那就是元曲。

到了明清,中国人的思维开始老化,没有什么创新,而是在格律上变得越来越公式化,差不多到了僵化的地步。

五四运动以后,随着白话文的普及,以自由体为主的现代诗开始流行,开始时还讲一些押韵,后来就连韵也省了,全无格式可言。要写现代诗说容易也容易,说难也难:易者,只要把句子分成一行一句,或者是数行一句,或者数句一行,弄些文字出来,就是诗了;难者,由于没有了明确的判别标准,一般人还真难判断是好是坏。在张三看来的绝世佳作,李四却认为是垃圾。

自由诗不在本站的探索范围以内,我们主要专注在“近体诗”上,就是讲究格律的诗歌。有了计算机作工具,我们不畏惧声韵格式上严苛的要求,因为这正是计算机的长处。

下面再简单介绍一下诗歌的特点。

第一,  精炼。一首五言绝句只有二十个字,一首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个字,要用寥寥几个字表达一种思想境界,谈何容易,所以每字都要通过反复推敲。现代人生活节奏快,哪有时间反复斟酌,而计算机可以快速提供帮助,减少找到合适字词的时间。

第二,  押韵。

第三,  节奏鲜明。为什么是七言而不是八言九言?关键是念起来有节奏感。一二三四五六七的念法是“一二、三四…五…六……七”,而那个“七”就是韵脚,朗朗上口,再加上平仄的交替,就显得更铿锵有力。

第四,  句式整齐。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,是绝句或是律诗,或是词,在字数和声韵上都有整齐划一的规定,符合那些规定的文字一念上口就给人不一样的感觉,一般人都能凭着天生的语感判断出那是诗歌,而不是文字堆砌。

谢谢你花两分钟读完本章,在接下来的两分钟,就给你介绍快速学习写近体诗的方法。

脑内甜辞淡,胸中艳语稀。欲言千万意,尽靠写诗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