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谓韵,就是押韵,就是顺口,这不用多说。对于五言七言诗来说,通常是押平韵,押仄韵的也有,但不如平韵普遍。五言诗通常第二第四句押韵,当然,如果第一句也押则更好,但是由于五言诗字数少,三句押韵的同时,在选词和表意方面的空间就不多了;七言诗通常第一二四句押韵,但第一句不押也行。不押韵的那句,末后一字一定要是仄声。
我们上面所作的风筝诗就是押了三句的平韵:
碧落何来数彩旗 (旗,第二声,平声,韵是i)
春风缀点倒相宜 (宜,第二声,平声,韵是i)
凭君莫使游丝断 (本局不押韵,断,第四声,仄声)
怕向青天诉别离 (离,第二声,平声,韵是i)
我们在念古诗的时候,有时觉得不是很押韵,这是为什么呢?比如杜甫的《蜀相》:
丞相祠堂何处寻,锦官城外柏森森。
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。
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
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
五个韵脚“寻、森、音、心、襟”在普通话了分属三种韵:un,en,in。其实这首诗在写成时是押韵的,只是发音一直在变,到了我们这里的时候,就不押韵了。为了解决发音的问题,有人把同音字收集起来,编成册子,就是韵谱。比较多人用的一部叫《平水韵》,是宋朝编篡的,到了当代,发音已经有很多的变化,有点过时了。前些年,中华诗词学会出版了《中华新韵》,是根据现代发音来编写的。好是好,但它把某些不同的音归到同一韵,如把eng,,ing ,ong,iong 都并入到“庚韵”底下,这么一来,“灯,清,工”三字就算同一韵了,虽然他们有他们的道理,但念起来总觉得不太顺。
我们的程序基本上是参照《中华新韵》,但是分得更细,例如把eng作为一韵,ing作为一韵,ong和iong一起作为另一韵,务求发出的音一定顺口。我们这样做,是因为押韵也是计算机的强项,它有足够的能力去找出符合韵母的词句,用不着并韵。
下面讲讲写诗的常用笔法:赋、比、兴。“赋”就是直接描述,“比”就是比喻,这连小学生都懂,没什么好讲的,惟独“兴”要花些时间。
“兴”可以理解为联想,但比联想要更进一层,就是“我明明想说A,单却偏偏先说B”。就等于你要去追一个女孩子,你总不能上去就说“我爱你”吧,那样她非赏你耳刮子不可。你怎么办呢?你会装得貌似老实,对她作一些很“中肯”的描述,比如工作认真啦,衣着得体啦,你的如实描述能提高你的可信度,这就是“赋”。当然,不时你也会用用比喻的方法,
她听了你七分描述,三分比喻之后,一时间也分辨不出那句是如实描述,那句是比喻赞美,只觉得心里甜滋滋的。见到时机成熟,你就“兴”:她既然有这样的品格和志气,你很愿意跟她一起走人生道路,风雨同舟,和衷共济。
我们来看看黄巢的《题菊花》,头两句是:
飒飒西风满院栽
蕊寒香冷蝶难来
这两句我们看得懂,菊花在院子了栽着,因为天冷没有蝴蝶,但到底他要说什么呢?于是我们再往下看:
他年我若为青帝
报与桃花一处开
哦,明白了,原来巢哥想坐大位,当皇帝。他先前把菊花写得可怜兮兮的,就是为了表明由他来当“青帝”的必要性,因为一旦他成功了,菊花就能在春天盛开,“有花无蝶”的问题就迎刃而解。狼子野心,昭然若揭。
这就是“兴”的一个非常典范的例子:他想说“我要当青帝”,但是却先说“菊花很可怜”,因为当菊花这么可怜的时候,“我”来当青帝就变得顺理成章了。
赋比兴的手法,在《诗经》里就有了,后人只是在总结、模仿和发展这些手法。我们说《诗经》是诗歌的鼻祖,是一点都没错的,中华文化的光辉,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在闪耀了。